跳到主要内容

064

第 四 篇

第一章 开 门 品

三○一 小迦陵讹王女本生谭

〔菩萨=行者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四人女普行者出家所作之谈话。据传毗舍离城住有七千七百七人之离车王族之出身者,齐皆具有向人反问之性质。某日,有一善通五百种议论之尼干子来至毗舍离,彼等一同善加欢迎接待。今又来一与彼相同之女尼干子,王族人等使此二人辩论,二人皆为相同。尔后离车族人等思想:“由此二人所生之子,必甚聪明。”于是使彼等二人配为夫妇,住于一处。

彼等住于一处之中,次第生有四女一男,女名真实、动转(又名爱着)、教令者及反行,男名真实者。此五人分别达到能事之年龄,彼等由母方五百、父方五百习得合为一千种之议论。两亲向女儿等教曰:“若某在家人破汝等之议论,汝等即皆为彼之佣人。若为出家人所破,则就其人出家。”如斯言教,尔后两亲即均死去。

二人死后,萨奢迦尼干子教授离车族之学艺,仍住于毗舍离城中,而彼之姊妹等则携阎浮树之杖,为议论由都至都,巡回经行达舍卫城。于都之入口,立一阎浮树枝,向儿童等云:“无论何人,能以议论败我等者,无论俗人僧侣,可以足蹴散我等所盛之土,踏碎我等之杖。”言毕彼等即入都托钵。

时舍利弗尊者扫未扫之处,汲水入于空瓮,看护病人,日中迟过,至舍卫城内巡回托钵,见此树枝,闻其缘故,命儿童倒其树枝踏碎,向儿童云:“无论何人,立此枝之人等,饭食后来祇园精舍入口处会我。”言毕,入于都中,食事终了,立于精舍入口之处。彼普行者等亦巡回托钵归来,见枝踏碎而问曰:“何人所踏?”儿童等云:“乃舍利弗长老之所为,若贵女等望有议论,彼云请出至精舍之入口处。”于是彼等再入都中,集合多数人等,往精舍入口处,向长老提出一千问题,长老一一回答后问曰:“此外尚有何知?”曰:“不知。”“予亦有向贵女等之寻问。”“请问,知之者必言。”长老问曰:“一为何物?”彼等不知。长老对此回答。彼女一同曰:“贵君!予等已败,贵君已胜。”“如是又将何为?”彼女等云:“予等两亲,曾如是置教:‘若有某在家人破汝等之议论,即为其妻,若为出家者,则就彼出家。’请许予等出家。”于是使彼等于莲华色长老尼处出家,彼女等一同不久即达阿罗汉果。

其后,某日,于法堂之中开始议论:“汝等法友!舍利弗长老受四人女普行者之信赖,皆出家成阿罗汉。”佛适出堂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语,集于此处?”比丘白佛:“如是如是之事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此非自今日始,前生即有受彼等信赖之事,但今得成就出家之位,前生曾坐于王妃之位置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迦陵讹国捺多布啰都迦陵讹王治国时,阿湿摩迦国褒利都有阿湿摩迦王。迦陵讹王之步军、车军完备,自己亦有大象之力,王无敌手,思欲战斗。向大臣等言:“予思欲战斗,但不见有能敌予者。如何为宜?”大臣等云:“大王!有一方便之策,王之姬等四人具有优良之器量,彼等各各化妆,乘覆棚之车,伴以兵队,往各村、市、王都次第巡回行走,如有某国国王欲将姬等纳入后宫,王即与彼战斗。”王即依言而行。王女等未到之先,诸国王等怖畏,不许入都,赠与赠物,使住都外。

如是巡回于全阎浮提中,抵达阿湿摩迦国褒塔利都,阿湿摩迦王亦闭都门,赠与赠物。王有一贤明巧于策略之大臣名楠提阇那,彼思:“此王女等巡回全阎浮提未遇敌手,阎浮提实甚空虚。予与迦陵讹王将为一战。”彼往都门之处,语门卫等,使对彼等开门,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开门延彼女     使之入都中

    阿罗那王将1     善调教狮子

    予楠提阇那     亦能善守卫

彼为斯言已,开门捕彼女等,献于阿湿摩迦王,向王云:“吾王勿恐,如有战事,予知其机。王应纳此器量优良女等为妃。”于是皆立为妃位。王女向同来诸人曰:“汝等还都,向王申告,王女等均被阿湿摩迦王立为妃位。”诸人还都向王申告。迦陵讹王曰:“此奴不知予之兵力,今将使彼得见。”实时率大军出发。楠提阇那知王之来,以书面送交迦陵讹王云:“请汝止于汝国境内,勿侵我国之国境,否则,两国之间,开始战争。”彼读书面,止于自己国境。阿湿摩迦王亦止于自己之国境。

尔时菩萨出家入仙人之道,住于两国中间草屋之中。迦陵讹王自思:“沙门无所不知,孰胜孰败能得知之,予且问彼行者。”于是变相改妆,往菩萨之所礼拜,退坐于一方。问候已毕而问曰:“尊师!迦陵讹王与阿湿摩迦王行将作战,各自止于国境,此中何方获胜?何方挫败?”“大功德主2!予不知此胜或彼败,然帝释天王将来此处,予将语天王,请明日来此。”帝释天来问候菩萨,菩萨向帝释天问及其事。“尊师!迦陵讹将胜,阿湿摩迦将败,如是如是前知。”迦陵讹王次日来问,菩萨语彼,彼亦不问前知究为何意。“予将战争”,欢喜而去,此言广为传播。

阿湿摩迦王闻之,唤楠提阇那问曰:“迦陵讹胜,予等将败,究应如何?”彼云:“大王!孰胜孰败,何可前知?大王勿忧。”彼慰王往菩萨之所,礼拜坐于一方问曰:“尊师!孰胜孰败?”“迦陵讹胜,阿湿摩迦败。”“胜败何以前知?”“大功德主!胜者之守护天为全身白色之牛,另之一方全身黑色。两方之守护天战斗,可分胜负。”楠提阇那闻此,起身返回,伴国王之亲友善战者一千人,登附近之山,问曰:“君等能为我王奉献生命耶?”“唯,诺!予等奉献。”“若然,由此崖落下。”一同将欲转落,彼即遮斓:“于此处转落,实无是处。请为我等之王,以真心作不退却之战斗。”众皆承诺。

于是战斗接近,迦陵云:“予必得胜。”于是懒惰,其军队皆谓:“胜利归我。”亦均懒散。武装队伍三三五五,任己意游荡,应努力时而不努力。双方之王乘马战斗,相互接近,两方之守护天立于先头。迦陵讹之守护天为全身白色之牛,另之一方为全身黑色,彼此亦互相接近准备战斗。牛观两王之眼色,不见他人。楠提阇那向阿湿摩迦王问曰:“大王!汝见守护天耶?”“唯然,予已见之。”“形相如何?”“迦陵讹之守护天全身白色,予之守护天全身黑色,果已疲劳耶?”“大王!请君勿忧,予等必胜,迦陵讹必败。王请下手,持枪以左手押善教之辛头产马之胁腹,与此一千人等急速共往迦陵讹之守护天前,以枪突落其守护天,予等千人以千根之枪与以打击。如此则迦陵讹之守护天丧亡,迦陵讹败而予等胜矣。”王云:“甚善。”依楠提阇那所与之指示,进行以枪突击,大臣等亦以千根之枪突击。守护天当场丧失生命,同时迦陵讹亦败逃。一千人之大臣等见此,扬声欢呼曰:“迦陵讹逃走矣。”迦陵讹恐怖死亡,于逃生之中责怪行者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迦陵讹堪忍者胜     阿湿摩迦运拙败

    梵行者!

    汝曾向予作斯言     正直之人不云伪

彼作斯语,责苦行者,逃还己都;彼连反身后视皆不可能。后经数日,帝释天来行者处问候,行者语彼,唱第三偈:

    诸天子超越虚言     帝释!    真实乃汝最上宝

    天主!    过去之事汝云伪

    摩佉婆、大因陀罗3!    我不悉汝因何故?

帝释闻此唱第四之偈:

    天人不羡人鲁莽     婆罗门!    汝岂不闻此之言

    调御决心与安定     应进之时沉着进

    人间努力强精进     依此阿湿摩迦胜

迦陵讹逃走,阿湿摩迦王分取其获物,然后还都。楠提阇那致书迦陵讹云:“请向此四王女送来彼等应分得汝之财产部分,若不速送,汝应知所致之后果。”迦陵讹王见信恐怖战栗,即送四人应得之财产。自此以后,彼此双方友谊良好,相互为生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迦陵讹王之王女等是此青年之比丘尼等,楠提阇那是舍利弗,行者即是我。”

注1 阿罗那指阿湿摩迦王之事。

2 “大功德主”为由出家行者向在家之人特别尊称之用语。在此时,行者不知对方为国王,单独用此一敬语。

3 Magha 为赐物、恩惠物、赏赐之事,Maghava 有配分、分与之意。此处为帝释天之别号。

三○二 大骑手本生谭

〔菩萨=王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阿难长老所作之谈话。现在之谭,于前〔第一五七,有德本生谭〕既如其说。〔佛〕言:“昔日诸贤人作施惠之事而受惠”,此处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菩萨为波罗奈王,正而无偏,治国行施,守持戒律。彼因边鄙之地作乱,为镇压而率领步军、车军前往,败阵乘马而逃,抵达某偏僻乡村。王之百姓三十人住于此处,彼等晨起,集于村之中央,开始工作。恰于此时,王着铠乘马,全身装饰,由村门进入。一众皆云:“此究为何人?”战栗逃出,各还己家。

其中只一人未还己家,迎王而问曰:“据闻,我王出发至边鄙之地。君为何人?为王方之人耶?贼方之人耶?”“予乃王方之人。”“如是,请随予行。”伴王往其家中,使坐椅上,命妻曰:“汝来,请为友人洗足。”洗足之后,量自己之力,供奉相当之食物,继云:“请暂休息。”准备卧榻用具,王卧其处。然后彼男脱王之铠,使马步行,饮水涂油于背上,与以草料。

如是三四日间,与王闲谈,王曰:“汝君!予将行矣。”彼男又对王与马所应为之事,一总为之。王食事毕,王云:“予名大骑手,予之住宅在都之中央,君若有何事,可来都中,立于南门入口向门?云:‘大骑手住于何处?’门卫即伴君入予之家。”王留言而去。

军队等众不见国王,于都城外露营停留,见王归来出迎,护于王之周围。王于入都中之时,立于门内,呼门卫来,屏退诸人谓曰:“住于僻鄙乡村之人,前来会予云:‘大骑手君住于何处?’如此问汝时,汝即牵其人之手,伴来会予,如此则予赐汝金一千两。”然而彼男未来。

因彼男未来,王对彼住之村课税。课税彼亦未来,如是二度三度课税,彼终未至。

于是村之住民等集于一起,告彼云:“君友大骑手来后,此方我等受纳税之苦,几至不能负担台头。汝往语其人,使我等免税。”“甚善!予将前往,然不能素手前往。予之友人有子二人,此二人与妻及友人,均须对彼等调制下衣、上衣、饰物及道具。”“甚善!预为调制”彼等悉数准备礼物。彼携带礼物与彼自宅所制之糕点前往,抵达南门问门卫曰:“阁下!大骑手之住宅何处?”“君请入内,予将教示于君。”门卫牵彼之手,行至宫门,门卫报告:“门卫伴边僻村舍之人前来。”王闻之即由座起立云:“请予之友人与其一同前来者等通过。”王即出迎,见彼而抱持问曰:“予之友等妻子皆平安否?”王牵彼之手登大高台,使彼坐于白伞之下王座之上。呼第一之妃云:“吾妃!汝为予之友人洗足。”妃于是为彼男洗足。王用金瓶浇水,妃洗足毕,涂以香油。王问:“君有与我等应食之物否?”男曰:“有。”入袋中取糕点。王以金钵承受,为欲对彼示好,王云:“请食予之友等持来之物。”以之赐与妃与大臣等,王自己亦食。彼男今更向王献其礼物,王为接受,脱去迦尸之衣裳,着彼持来之一套衣物;妃亦脱去迦尸之衣裳,着男所持来之衣物,并着庄饰之物。王荐以王者之食膳飨彼,命一大臣曰:“汝往如予之形像调理彼之发须,浴以香浴水,使着十万两迦尸之衣裳,使着国王之服,伴彼前来。”大臣依命而行。

王命击大鼓巡回各处,集合大臣,于大白伞之下,使彼着纯赤色之丝1,让与王国之车。自此以来,二人同处饮食就寝,相互坚定信赖,无人能与破坏。王唤来彼之妻子,于都内建家,二人敦睦和平,共行治国。

然大臣等怒,告于王子:“王子殿下!王与平民2以国之半分,与其人同饮食共休息,使儿童等拜彼,其人究为大王何所尽力,予等不知。王之所为,实为可耻,殿下宜向王语。”王子承诺:“甚善!”于是悉禀告王云:“大王!不可如此。”王曰:“王子!予败战时住于何处,汝知之耶?”王子:“大王!予不知。”王:“予住此人之家,无事返回治国,如是,予对予之恩人如何能不与予之所持者,〔如何能〕置而不顾?”菩萨更作如是之言使闻:“王子!对不应施者而施,对应施者而不施,将陷于不幸而不得人助。”于是唱如下之偈:

    不应施者而施财     应施与者而不施

    终临不幸陷于难     不得朋友之助力

    不应施者不施财     对应施者施与之

    虽临不幸陷于难     终得朋友之助力

    和睦与爱高贵行     虽贫且乏有大用

    对贵直人所为者     数量虽微得大果

    率先宜行善     为世所难为

    尔后之所为     足受大恭敬

闻此语后,大臣等及王子亦不再作何言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边僻村舍之住人是阿难,波罗奈王即是我。”

注1 “纯赤色之丝”(jatihingulakasutta) jatihingulaka 英译 Natural vermilion,即“天然朱色”之意。德译 eine Sehnur von echtem scharlach,即“纯朱色之丝”,今依此译,着此丝者为王者之印证。

2 平民(gahapati),“家主”之意,即居士之原语。单只不过为一家之主人,故为平民之意。

三○三 一王本生谭

〔菩萨=王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奉仕拘萨罗王一男子所作之谈话。现在此一谭,已如前之善人本生谭〔第二八二〕中所说。此处佛言:“由不利而得来利益,非只汝一人,昔日之贤人等亦由自己之不利而取得利益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为波罗奈王侍从之某大臣,入王之后宫行不义之事。王直认其罪,放逐国外,又奉仕于达巴塞那拘萨罗王。此一始末总于大具戒王本生谭〔第五一〕中如其所说。此处达巴塞那王于大高台上,周围由大臣围绕而坐,波罗奈王被捕,用绳缚于木框之上,头倒吊挂。王对盗贼首领念慈悲观,为预备修行之观念,得入禅定。绳索自断,王于空中结跏趺坐。而盗贼之身体发热,口喊:“烧、烧。”于地面不断巡回滚转。王曰:“此为何故?”大臣云:“大王!王将彼正直无过之王倒吊于户框之上,所以如此。”王云:“若然,急往解缚。”大臣皆往,见波罗奈王结跏趺坐于空中,众臣回返,语达巴塞那,彼急往向王敬礼谢罪,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昔住一王处     味无上欲乐

    今投苦那落     不舍昔色力

菩萨闻此唱次之偈:

    达巴塞那!

    我昔所望者     忍耐与苦行

    大王!

    今得已如何     我舍色与力

    如斯总全终     智誉有耐力

    得难得大誉     我舍色与力

    人间之主!

    以苦离去乐     耐难耐之苦

    有情得两处     苦乐皆平等

达巴塞那闻此,向菩萨谢罪云:“君之国君治之,予除去盗贼。”于是将此为恶事之大臣处以王刑,然后离去。菩萨将政事托大臣等,出家入仙人之道,成应生梵天世界之身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达巴塞那是阿难,波罗奈王即是我。”

三○四 达陀罗龙本生谭

〔菩萨=龙王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易怒性者所作之谈话。此一谭,前已出之。尔时法堂之中,彼之易怒性成为话题,佛出而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语,集于此处?”比丘等白佛:“如是如是之事。”佛言:“汝之易怒性质为真实耶?”比丘白佛:“世尊!是为真实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非只今日,彼于前生即为易怒性质,为此,昔之贤人等清净洁白,住于龙王之栖所,而为彼三年之间住于充满不净之场中。”于是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雪山地方达陀罗山麓有一龙宫,菩萨为其处龙王苏拉达陀罗王之子名摩诃达陀罗,其弟名周罗达陀罗。彼弟易怒,性质粗暴,轻蔑年少女龙,鞭打走路。龙王知彼易怒之性,命令将彼由龙宫赶出。摩诃达陀罗为弟向父求情,停止赶出;第二度使王怒时,再向父求情;第三度时,王云:“予于改正此无品德者,汝二人均由龙宫离去,住于波罗奈之不净处中三年。”于是二人均由龙宫迁出,二人往彼处住,向不净处周围水中觅饵,村中儿童观见彼等,投掷土块木片,骂曰:“此头大尾如针之水龙,究欲何为?”周罗达陀罗之性质荒暴,不堪儿童等之轻蔑,向兄云:“兄长!儿童等对我等恶口谩骂,不知予等有毒,予对彼等之轻蔑实难忍耐,我以鼻风,皆将杀之。”彼与兄商谈,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达陀罗!

    此等人间世     侮我以恶语

    “食蛙水中棍”     怎堪我剧毒

摩诃达陀罗闻彼之言,唱以下诸偈:

    己由国放逐     入于他国中

    为能容恶语     胸中造大仓

    不知人素性     亦不知道德

    住于人世间     不可抱慢心

    他乡如住火1     虽有智慧人

    难免奴仆谤     切须应忍耐

如此住于彼处三年之间,于是父王召回,自此以来,彼等制伏慢心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--说圣谛之理竟,易怒比丘达不还果--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周罗达陀罗是此易怒比丘,摩诃达陀罗即是我。”

注1 “如住火”,底本为 jataveda-samanena’pi另一本为 jataya vinayena’pi,如是则为“生即善而有德”。此处译意,多少容易了解。